理解行动
行动可以理解为我们通过常规的处理方式将业务模型描述出来,我们需要做的本质就是读模型进而读懂模型,参照流程图使用工具(wide)来实现需求。
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概念的理解远远大于对细节的把控,因为概念的理解直接决定你是否能读懂模型。
- 阅读为用而学这篇文章进一步体会。
如何理解概念?
- 查看术语表,如果没有,需要自己通过百度等方式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解和掌握。
如何掌握具体的处理方式?
1 模型的来源
我们将模型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 静态模型是指信息结构图,即由技术经理根据产品诉求树和产品流程图的建模。
- 动态模型是对流程图所表现的页面间逻辑关系(即页面中的数据的变化)与数据库中数据变化的建模。
2 以物理含义为核心
这里我们将物理含义来代表事物的本质(具体代表什么含义),例如
- 在宏观流程中,需要根据逻辑添加对应的代码段,完成这步骤的前提就是我们需要掌握代码段的物理含义,即代码段是完成什么功能;
- 在宏观流程中,涉及到变量的标注(信息点标注),设置(输入参数设置,输出信息设置),修改(修改代码段)等很多操作,我们需要把握住这些变量的物理含义,不要在意它的形式(叫张三还是lisi),理解它代表的真实含义,即变量三要素中的链接性。
3 模板动态化
这个概念在我们的任务中可以说是贯穿始终。
(1) 整体来看任务本身就是将页面动态化,而页面动态化的过程实质就是模板动态化。
- 我们拿到任务对应的页面是静态的,即表现的内容不会变,所有信息点都是静态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息点是假数据。我们结合页面的业务逻辑,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替换到页面中的假数据,让页面动态的显示数据。
(2) 局部来看在实现页面动态化过程中我们结合我们要完成的业务逻辑和代码段的物理含义,选择合适的代码段,而代码段的修改过程实质就是模板动态化。
- 代码段本身被包含许多常量,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逻辑确定哪些常量是需要变的,通过wide进行相关设置,使代码段能够完成具体的逻辑。
通过上述的过程,是否对模板动态化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描述,把模板中的占位符(假数据,常量),根据具体逻辑替换成对应的数据的过程叫模板动态化。
4 理解环境
我们的产品是由多人协作,同时开发的。我们需要掌握任务涉及的相关概念,这对我们能读懂模型至关重要,我们的工作的背后是有严谨的流程图和详细的文档做支撑,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自我审查,是否是因为概念不清晰进一步考虑就是无法正确读懂模型。
5 理解如何做
我们的工作唯一的入口就是流程图即宏观流程,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操作和流程的对应,按照流程一步一步的操作,最终完成工作任务。